- · 《西北园艺(综合)》栏目设[06/29]
- · 《西北园艺(综合)》投稿方[06/29]
- · 《西北园艺(综合)》征稿要[06/29]
- · 《西北园艺(综合)》刊物宗[06/29]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余秋雨曾为赴西北辞职,贾平凹这人才百年难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 余光中先生曾如此评价他: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 喜爱余秋雨的散文的人一定清楚,他的作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
余光中先生曾如此评价他:“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喜爱余秋雨的散文的人一定清楚,他的作品总是具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知道余先生曾裸辞23次只为奔赴阳关故址的人才知道,余秋雨本人就是个极具理想主义、始终怀揣赤子之心的人。
1992年,时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他多次婉拒了升任省部级职位的征询,并向上级不断地递交辞职信。
在递交了23次辞呈之后终于如愿卸任,而这般极力退官的原因竟只是为了去祖国的大西北,去寻找流传于古今文人的诗句的阳关遗迹。
余秋雨于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在余秋雨先生二十岁时,他的父亲余学文先生因被检举有“错误言论”而被关押十年。这十年间,余秋雨一家人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刚成年不久的余秋雨还难以担起支撑一家人生计的重担。
一家老少没了经济收入,日子过得十分拮据艰苦。然而在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年代的,总是祸不单行。
余秋雨的叔叔余志士先生又因迫害离开了人世。这段经历给了余秋雨很大的不安全感,当时的余秋雨就像在风暴中飘摇的一叶小舟,既看不到可以停泊的港湾,也等不到天空放晴。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度过暴风雨。
但是苦难并没有这么轻易的消失。
1968年,他被迫去军垦农场服劳役。之后又过了八年,余秋雨先生因为编写教材被批判,无奈只得逃往浙江省的一座封闭的老藏书楼研读古文献。
好在动荡不安的时节总算过去了,余秋雨这才能重返上海,任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长一职。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墨客似乎与“辞官隐居”有着莫名的缘分。
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的陶渊明,在厌倦了官宦生活之后毅然辞去职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壮志未酬但仕途屡屡受阻、逐渐对官场失望之后,也是选择了归隐的生活。
余秋雨先生于1992年辞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当时的他才46岁,正是节节高升的阶段。
但是余秋雨的鸿鹄之志不在于官场,当时他受到一位美国教授游历中国西南地区的影响,让他萌生了想要实地探索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想法,便由着心之所向辞去了旁人看来前途无限的官职转而去了祖国的西北。
余秋雨先生当时刚四十出头,他并非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到阻碍才想着退缩。余秋雨本身的学术造诣、文化素养极高,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文科教授,还曾取得过上海十大学术精英和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
在担任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期间的成就斐然,是那时候的全国高校中教职工效益最好的大学。那个时候其他的同事们都在等着他晋升的那一天,上层领导们也将他的贡献看在眼里,一直在持续地考察他。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余秋雨先生竟然在这时主动提出了辞职。
不过当时想要辞去职务并不像今日这般容易。
当时正处于80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此前十年动荡打断了人才的储备和流动。职场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算聘请老一辈的职场官员们重新上岗也还是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因此,这个时期想要辞去职务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但程序繁琐、上层也会极力劝说挽留想要离职的人员。更何况上层并不希望余秋雨辞职。可是余秋雨先生心意已决,为了表明他自己的决心他每次都会写三份辞职信,分别上交给不同的部门。
结果一写就写了23封。在写最后一封信时余秋雨先生自己写到:“......这是我写的第二十三封辞职书,我决定在这次养病之后不再上班。为此,我愿意接受一切处分,直至开除公职”。
不论在哪个时代,人们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总是壮志凌云。可是当时过境迁,当自己拥有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和生活的时候,又转而极力地护住自己有的一切害怕失去。
可余秋雨先生不同,他于在职期间做出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贡献。可是他从未将功名利禄看做自己的追求,没有醉心于如何升官生财。
文章来源:《西北园艺》 网址: http://www.xbyyzz.cn/zonghexinwen/2021/022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