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余秋雨为去西北找阳关,46岁用23封信辞掉职务,

来源:西北园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6 05:3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去往远方的路上,他走过通途,也遇过歧路,\"该走的地方都走完了,不愿意(走)了。\" 相信八零后出生的人,大抵是不会对余秋雨这个名字陌生的。即便是不知道《文化苦旅》《山

去往远方的路上,他走过通途,也遇过歧路,\"该走的地方都走完了,不愿意(走)了。\"

相信八零后出生的人,大抵是不会对余秋雨这个名字陌生的。即便是不知道《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也有可能在语文课本上学过他的《道士塔》。

余秋雨先生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不可小觑,金庸曾说: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有着自己独特、充满诗意的故事。

1946年,余秋雨出生。他的童年是在乡村里度过的,乡村虽然清贫,但仍充满快乐。母亲从上海来,是整个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余秋雨的汉字启蒙,便是源于母亲。

4岁时,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学校有一个小图书馆,有几十本课外书,书本内的知识像蜜糖一般诱惑着学生。

然而,几十本书是没办法同时借给几百个学生的,于是老师便让他们写毛笔小楷字,说是写到一百个,就能借一本书。他后来回忆,正是用写字换借书,才让他对书充满恭敬,不敢胡乱糟蹋。

11岁时,为了他的学业,余秋雨一家举家迁居上海。在上海,他四处打听,找到了一个借书方便的图书馆并办了张借书证。

时值困难时期,人们吃饱饭有些困难,而图书馆离余秋雨家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他常常走到一半便饿了。等他到图书馆的时候,闭馆时间也差不多到了,馆里的书似乎不太好带出来,于是他常常饿着肚子在图书馆里读书。

年少时饥饿的阅读,是他后来文化之旅的坚实脊柱。

余老先生曾承认自己是走得最远的文人,他也喜欢走来走去。

1992年,余秋雨在事业上一片辉煌,有人称他达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巅峰。面对几个省部级职位升迁的征询,余秋雨拒绝了。拒绝升迁后,余秋雨向国家文化部递交了辞去院长职务的信件。因为他要去大西北,去寻找自己心中的\"阳关\"了。

余秋雨的辞职信递交了22次,每次都原封不动,一一驳回。到第23次的时候,余秋雨先生甚至说自己愿意接受开除公职,放下一切。上级见他心意已决,最终批准。

于是,46岁的余秋雨,创造了别具一格、充满诗意的辞职,进而开始了自己的\"文化苦旅\"。世人当时不会想到,这一段前无古人的寻心之旅后来创造了当代文坛的巨大轰动。

辞职后,余秋雨孤身一人从西北出发,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

北有玉门、南有阳关。阳关是汉唐时期内地与西境通商的必经之路,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无数文人骚客借阳关寄托自己深藏在心、百转千回的情感。实际上无论是古文献还是诗歌对阳关的位置描写得十分不准确,只知道有着阳关大概在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不远处的记载。

余秋雨先生就是在这种已知线索十分稀少,过程可能会凶险万分,结局也许不太乐观的情况下,未与任何专业人士作伴就独自去了西北。他曾在书中记录过,只身一人的他为了寻到阳关故址,多次询问也多次无果。对于这个仿佛只存在于典籍中的地方,似乎是无人所能知晓的秘境。

一路风霜坎坷,直到遇上一位老人,似乎知道一点有关阳关的位置。老人劝说他路远险阻,风雪呼啸,为了一块石碑实在不值得。但是余秋雨没有因此回头,向老人道过谢之后,便继续迎着风雪前进。终于,苦苦寻找、坚持不懈的余秋雨找到了屹立于荒漠中的石碑,上面赫然刻着四个大字——阳关故址。

到阳关时,他虽做好准备,却依然被这天地间的孤寂所震撼。曾经这里有着来往不绝的人马,也可能有过那么一时的繁华盛景,见过战旗猎猎作响,骏马萧萧作鸣......但现在都被尘封在黄沙之下,寂静无声,仿佛告知世人,前世种种已成过往、再也寻不着。

他在自己的《文化苦旅》提到自己当时的感受,内心无比感慨,只觉得只言片语真的很难描述当时的场景。

余秋雨这次险峻的出游,也是写作之路突破自我的旅程。他将自己在路上的随笔感悟寄给了编辑朋友,开始连载自己的\"文化苦旅\"。

后来,他将《文化苦旅》出版,当时震惊散文界和文化界,人们将这本书称为\"大散文\"。余老先生也曾说过,他指的\"苦旅\",有多重苦味,浅显的、深刻的,尽在此书中了。

文章来源:《西北园艺》 网址: http://www.xbyyzz.cn/zonghexinwen/2021/0406/750.html



上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钱永华来安作学术报告
下一篇:金辉西北X保时捷车友会|“以爱之名 守护天使”

西北园艺投稿 | 西北园艺编辑部| 西北园艺版面费 | 西北园艺论文发表 | 西北园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北园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